6.08.2014

手記,或入行以來沒怎麼跟人說過的事 21




  那天採訪了某個保守團體的「研討會」,大有到原始森林探險之感,開了眼界。

  「研討會」其實是聲討某社福機構的輔導計劃,該計劃對有性向疑惑或性小眾的青少年提供情緒支援。會上請來醫生引用醫學研究,表示同性戀非天生,指控該計劃將對性向有疑惑的青少年拗孿,「剝削他們不想成為同性戀者的機會」。有在該機構當了多年義工的媽媽聲淚俱下表示好痛心,寫了八封信去投訴,不想該機構被同性戀者利用。

  沒生過小孩,也許未能體會他們的氣憤。自問最後寫出來的報導持平,很多地方已手下留情,沒用上他們最荒謬的soundbite。

  這些言詞不清的論調聽來似是而非,小小地解釋一下。

所謂「剝削他們不想成為同性戀者的機會」的邏輯是:
「同性戀很大機會是後天形成」
=後天可改變性向
=告訴對性向有疑惑/同性戀青少年「同性戀是正常的,不用不安內疚」,他們便不想拗直
=可以拗直而不拗直,不應該
=「剝削他們不想成為同性戀者的機會」
背後隱含的前設是:異性戀才是正常而合乎道德,同性戀是不正常,不應被鼓勵。

  在現今氛圍下,同性戀者承受的壓力不少,若能選擇,誰不想當個異性戀者?這個「不想成為同性戀者的機會」何用「剝削」?跟張宇人說變性人可以呃三日產假的邏輯一樣,邊Q個會拎條命去較飛,就為咗呃你三日假?

  因為他們都一樣不了解這群小眾面對的痛苦。

  會上有醫生引用醫學研究,說同性戀者大多有抑鬱、酗酒、濫藥等惡習,「你們忍心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嗎?」

  聽了心一揪,說得出這樣的話,是他們不知道(或假裝不知道),因為社會壓力甚至欺凌,同性戀者患抑鬱症的機會較高。酗酒、濫藥也不難解釋,一個人要有多討厭自己,才會想如此傷害自己?難道他們就不知道,有人因此而自殺?有報導說,甚至同性戀者父母患抑鬱症的風險也較高。以上所謂同性戀的「罪」,正正是這些引經據典滿口道德的人有份造成。

  有媽媽用了半小時蘊釀出兩滴眼淚,表示好痛心,已經寫了八封信去投訴,希望該機構停辦同性戀青少年的服務。她聲淚俱下說,在facebook上廣傳維護傳統家庭的訊息,卻遭到粗口問候;在女兒學校的家長whatsapp群組呼籲杯葛那間義工機構,唯一得到的回應卻是「我們希望孩子在多元共融的社會下成長」,她氣得當場落淚,但高呼「為了下一代,我不會放棄!」

  聽著那位媽媽氣呼呼說出這段話,心想,還是有正常人,我還是活在這地球上呀。卻有人大力拍掌,然後全場掌聲雷動,有人回應:「you are not alone!」有人站起來發言,說現在社會高呼同志平權,他們這班捍衛家庭價值的人才是被迫害的小眾,但他們不會放棄。

  心裏扶額,成,那保衞地球就靠你們了。

  負責這個輔導計劃的社工受不住連日壓力昏倒入院,倒下時受傷得縫針。當有一天,同性戀者不用擔心受歧視欺凌或人身安全受威脅,當他們也有同樣結婚的權利,也能在陽光下同樣有尊嚴地活著,這班自覺大義凜然的人才有資格說自己是「小眾」。

  一個人為何就該低人一等地活著,只因為他/她愛另一個人?

  只要不傷害其他人,一個人要做什麼,那是他自己的事。




  P.S. 今天正是電腦之父圖靈Alan Turing的忌日,60年前的今天他自殺身亡,只因被迫接受同性戀「治療」。又,借用了油彩小姐的照片,謝了。

1 comment:

  1. 1/ 請確切指出「沒多少根據」之處方能討論,否則只是借題張貼一己意見
    2/ 同情地理解,以閣下提供的網站資料,稱同性戀可後天改變,或意指我認為同性戀者無法選擇性向的判斷有誤,惟美國心理學會1973已同性戀剔除為心理疾病,我的立論並非無根據。
    3/ 最後想強調,上文屬道德判斷,意在批判這些團體對同性戀者的態度。在一個文明社會,同性戀者不應受逼害或歧視。說到底,一個人要愛什麼人,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有何資格論斷?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