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013

牆上的氣泡,或關於夢想



  This is our dream. 夢想不滅。

  最近兩星期,在政總聽過無數次This is our dream,無數次「夢想不滅」。用電話閃燈砌成的星光人海裏,有襯衫筆挺的上班族,有斯文OL,有坐在地上啃炸雞的少年,有校裙及膝劉海齊額的少女,有踢著涼鞋的大叔跟手執摺扇的阿姨。大家各自揮舞手上的燈光,黑壓壓的一群,無言,只有歌聲迴盪於人海中,像一場儀式(rituals)。

  彷如一場祭奠。

  想起每年五月天的演唱會,紅館中的藍光星海。那是一場朝拜,朝拜「夢想」的神話。(不准吐糟「每個演唱會都一樣」,下文會解釋)

  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這種感覺──雖然「被不發牌」並非這班港視人的選擇,但情緒會被牽動,因他們追了我(們)未必有勇氣追的夢。

  在公民廣場上,每次台下最受觸動,都是一個個台前幕後的電視人上台分享經歷。

  身份不同,但對夢想的憧憬,還有面對現實挫折的氣餒,不管你是上班族OL少年少女大叔阿姨,都一樣。

  (題外話:想起某位前輩說過,拾紙皮婆婆的故事寫得太多,每次都講有多慘,寫到爛。但中間還有更多可以說的,對讀者而言,大家可能處境不同,但那種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精神,共通。想起另一位Tvbuddyland前輩說的,電視劇好看,在於讓你感受到人間共通的「情」。)

  某晚林夕現身,說:「如果你個夢想講出嚟冇人話你癲,呢個夢想其實係比較有咸魚嘅腥味!」比較「懶型」的說法,是某位前輩之前在無線劇集《拳王》預告片中,引用哲學家尼采的話:「人要麼永不做夢,要麼夢得有趣。」

  林夕的話會面書瘋傳,因我們都對夢想有憧憬。自己跟身邊不少朋友都喜歡五月天,每年演唱會,面書都給洗版。

  我自首。每次士氣低落,都喜歡聽他們的《倔強》。在紅館的藍光星海中,抬手輕搖,與逾萬人一起唱著「就算失望 不能絕望 就這一次 我和我的倔強」,彷如完成一個儀式。

  那是一場朝拜,對「夢想」的朝拜。

  其實蠻諷刺的,愈是不相信夢想的地方,才愈需要夢想的神話。(例如狂舞派,故事跟電影本身已是一封給夢想的情書,台灣已上畫,快看!)跟林夕的話同日在面書出現的,還有一幅圖,大意是夢想去澳洲,現實變成去澳門跟長洲。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

  一直有個小小的夢想(像生日願望說出來就不靈驗,所以暫不告訴大家),但只有概念,沒切實想太多,這陣子又發生了一些事,覺得這個想法渺茫得難以實現。

  然後在同事電影先生的枱頭看到一本相關的書,原來他也做過類似的事,告訴我許多細節,要準備的、要注意的事。

  然後這本書移民到我的枱頭。(當然是我厚臉皮借來的啦)。跟電影先生談完了,心知這計劃最少得押後一至兩年。但摩娑著捲了角的封面,心裏不住偷笑。因為本來虛無的空想,現在有了質感。

  傻仔地相信,那是上天給我的一個小暗號。



  (攝於台中「曬藍圖」,那是設計師貨真價實畫出來的blue print)

  那天去coaching cafe,有一段時間單獨跟coach詳談。事前想像會否像算命(笑),但聊完,從沙發起身的一刻,又重新思考「夢想」跟「現實」的關係,想做的事看起來也沒那麼遙遠。

  日常工作是不停問別人問題,但這回角色調換,很多時候給問得答不上來。大概因為,有些問題,很少問自己。一向胡鬧,以為自己不信任這個世界,但原來,更大的原因是,一直沒那份追夢的勇氣。

  會試著相信計劃。



  記得某次去年青先生的新開張的地方。新落成的大樓,N層樓,小至每支光管的光度都得照顧。印象最深刻的,是某面畫滿圓圈的牆。

  原來牆紙貼不好,面積如幾張king size拼起來的牆,佈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得逐個圈起來,著裝修師傅弄平。想想都覺得麻煩到爆炸。

  但要實現心裏的藍圖,每個細節都要實在的花力氣。將夢想變成現實,像做運動會累一樣,要付出代價。

  不想只停留於聽著五月天自覺熱血,同時感嘆現實的張牙舞爪,卻把夢想深埋心底,有空拿出來YY(發一下白日夢),每年去看演唱會然後在面書貼一張照片,假裝自己做完了這件事,以這種狀態一直活到80歲。

  不是所有夢想都得奮不顧身前仆後繼,但如果,你的夢想剛好是那種(懶)熱血的類型,也來想想你為它付出過什麼吧。

  其實更喜歡《拳王》預告片中,引用尼采的另一句:「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共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