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2010

關於那條黑色圍巾


很久沒用文字跟自己聊天。
都是些零散的感覺。


關於那條黑色圍巾

某天下午,追小巴。
用兩隻手指勾着,把手提袋甩在身後,口袋沒拉好便發力狂奔,氣喘喘的上了小巴,還沾沾自喜地自覺很有型。
到了餐廳,覺得冷,想把圍巾圍上,卻發現不見了。
那是條全黑有暗花的圍巾,是很喜愛的一條,因為它是我的柬埔寨回憶。
不輕易出手,可一旦擁有,會很珍惜很珍惜。
着家人到附近看看,已找不到了,才不過半小時的事。
誰會拾起這樣的一條圍巾呢?
傷心了一天──於是安慰自己,那人一定很需要它,或者很喜歡它。
找到個對它好的人,也不壞。
但對我來說,再買一條,又有甚麼意義?

然後,前幾天,母親大人突然拿出一條圍巾來。
那是條純黑色甚麼都沒有的圍巾。
「剛好在街邊見到,隨便買的。」
這幾天,圍着那條圍巾,總忍不住偷笑。
除了因為她記着,還因為她一向不喜歡我穿黑。
可她送了我一條黑色圍巾。

今天還在偷笑。

8.14.2010

唐山大地震──想當冰山卻淪為新地樂




  實在不想把這麼一部理應是「中國人心靈史詩」的電影(而且說的還是唐山大地震)用一個這麼麥當奴的比喻形象化,可是你喝過「新地樂」(內地叫「麥炫酷」)沒有?就是上面有一團冰淇淋,下面是汽水,冰淇淋就浮在上面。唐山大地震就是這麼一部欠缺脈絡根基,還有各種添加劑,結果流於淺薄粗疏的作品。

  關於文學作品,海明威有一個冰山理論。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冰山之所以懾人,只因露出水面的,只有八份之一。然而,由這浮在水面上的八份之一,人們已可想像,深藏海平面下的八份之七有多雄偉。而唐山大地震這座冰山,不論以背景的闊度──這個有二十萬人傷亡的天災人禍(對,有人禍)──還是時間的長度──橫跨三十多年兩代人的生活──來量度,都難以用一部電影來承載。當然,戲劇,或藝術,應選取「片段」提煉而成。而唐一片駕馭這件大事件的方法,似乎就是冰山理論的這種「不寫之寫」──儘管,再濃縮,也用了兩個多小時。

  用兩代人的視角描寫災難以後面對的生活,其實可以更深刻。可惜劇本選取的事件,要靠觀眾自己用想像把故事的坑洞填上。例如,方登的心情。方登女兒為什麼會主修「心理學」?大概是因為自小看到媽媽受困擾吧。以當時的風氣,為什麼一向乖乖的方登竟會跟學長搞大了肚子?是因為方登太渴望愛嗎?其實方登不愛回家(暑假不回去跟大肚後失蹤),並不是因為她不愛養父母,而是因為她沒有安全感。小時候被母親拋棄的經歷跟養母的猜忌,都令方登對愛沒信心,於是她要在被拒絕前先自行消失--其實方登是個渴望愛的「loner」。以上種種其實可以用對白或事件交代,卻沒有明白的拍出來,也許是想做到冰山理論的「不寫之寫」?可是因為應有的刻劃跟鋪墊欠了功課,結果讓水面下的八份之七都消失掉,只得浮在汽水上的冰淇淋。

  如果導演想說那23秒帶給主角們(不是唐山人)那32年的掙扎,那中間省掉的實在有夠多。例如元妮、方達、方登對生活的掙扎。元妮對方登的內疚,除了那兩場哭戲,跟元妮燒溪錢那場,就幾乎沒有了。因此墓前方登的「媽,對不起」也就稍欠說服力。沒了一隻手臂的方達,由小孩到少年到青年,中間面對著怎樣的生活呢?會有不方便嗎?方達會介懷嗎?又或者,什麼掙扎在當時來說也不算什麼,因為能活下來,已是勝利──把這種「不算什麼」拍出來,也是唐山人怎麼面對這32年的縮影吧。還有方達對方登的心情,他會內疚嗎?

  為什麼說那「32年的掙扎」只屬於主角們而不是唐山人,是因電影沒有扣緊「唐山」這個地方來說故事。沒有了這個根基,就像浮在汽水上的冰淇淋。「唐山」只在開首那幾分鐘C.G.地震中跟片尾方登回家經過「百貨大樓」中出現過。還有方登那句「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如果把背景改成車禍,去頭去尾,故事也沒什麼大影響。

  而且電影沒有真實反映(唐山人的)「生活」。鏡頭一轉,一個缺了一條手臂中學沒畢業的少年,已經開著BMW帶著女友衣錦榮歸,然後鏡頭又一轉,又變成旅遊公司叫人買中國人壽的老總。一個未婚懷孕中途輟學的少女,帶著小女兒當家教,鏡頭一轉,又嫁到外國生活無憂拿著iPhone看照片。背了32年的包袱,幾本簿就解開了?童話得有點脫離現實。當然,創作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補償,要反映現實,還是給觀眾大團圓結局的心理補償,那也是創作人的選取──不過本應是冰山的「唐山大地震」,拍出來就變成「新地樂」了。

  說它是「新地樂」,因它有很多添加劑。首先是奇怪的政治色彩。片中插入很多政治背景,例如貼在牆上的「抗震」標語、毛澤東去世。如果是要反映那個時代的背景(時為1976,文革最後一年),很好。可是「奇怪」是「奇怪」在中間那些「別看唐山遭了災,大慶紅花照樣開」、「它來一次地震,咱來一次革命」,還中國拒絕外國援助,獨力「抗震」的政治背景被消了音。還有,全片努力給解放軍建立正面形象,元妮母子被解放軍救起,鏡頭一轉已過回正常生活,方登給解放軍叔叔抱起,「沒事了」(好吧這一幕我也有哭),然後碰巧收養方登的也是解放軍(雖然那也很合理),還有方登養父母被唐山人夾道歡迎。

  不是說電影說錯,(事實上,當時解放軍的確幫上很大很大的忙,而那個年代,大家都真有一顆赤誠的熱心),但要提防這種軟性的Inception(還沒看,好期待!)。七十年代美國的災難片,就是藉此軟銷政府的救災能力。唐山的救災工作,當時不是不艱巨的吧。而唐山之後的汶川玉樹還有今次的甘肅,不說下去了。這些也都算了,最嚴重的是電影中的廣告實在有夠多──唐山人愛喝劍南春,美國人愛用Mac跟iPhone,老總愛駕BMW。植入式廣告(product placement)也還算了,但最離譜的是借角色的口賣廣告──「方總,買哪個保險?中國人壽吧,靠譜!」我靠。那是對劇本的不尊重。

  錢鋼老師的「唐山大地震」是高中的指定讀物之一,因此我這一代學生對「唐山大地震」都不會太陌生。正因如此,更不喜歡唐一片。因為它把「唐山」的故事簡單化、平面化,把箇中的細節抽離了,結果就失去了質感、紋理。失真。就像那23秒的C.G.。不是沒有哭,但哭完以後,還得到些什麼呢?
  
  閒著無聊,又把這本書拿出來翻,看到一段,寫孤兒們的生活掙扎,「當生活變得粗糙,節奏匆忙的人們,注意不到隱藏在深處的,微乎其微卻又無比深重的困難,注意不到幾個孩子支撐一個家庭的艱辛」。當然,不能用一部電視機來洗衣服,就像不能要求對於說故事的電影像教育電視般教化萬民。但我相信,「唐山大地震」這個故事可以說得更多,更好,更動人。

6.06.2010

但有一個夢 不會死 記住吧

明天得考CRE,
照例此刻還沒溫書,
有些零碎片段想記下。

早上坐地鐵,看基本法。
看著看著竟有點燥底。
司法獨立 / 高度自治 / 言論自由 / 港人治港
多謝晒。

晚上到維園。
出現,只因我相信公義。

被SHARP/ 耶穌是主 還有各種高樓大廈重重包圍。
草地黏黏濕濕,厚厚的雲愈壓愈低,
空氣有點悶,
於是我們不作聲坐在一起。
只剩蟬在咶噪不休,喇叭裡司儀的聲音震耳欲聾,在昏暗中迴盪。
當晚可是這樣的一個夜晚?

譚作人、劉曉波、高智晟、艾曉明、胡佳…
名字愈來愈多,但多一個也太多。
每個名字背後,背負著的,又是怎樣的重量?

沒有開口唱「中國夢」。
一是從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二是,這個夢,也未免太沉重了吧。
“I’m so naïve that I thought we’ve changed.”

不喜歡將晚會變成廣告雜誌──
對,那些呼籲真讓我想到XX公司仝人敬賀新禧。
當然,在香港搞政黨自有其難處。
從不否認自己尖刻挑剔,
但我來,
只因我相信公義。

我們都是隻半好不壞的電燈泡,不能時刻閃耀人性的光輝;
有需要時偶爾發發光已經很不錯。
我們的光都很微弱,而這個時代也容不下英雄,
但大家在一起,就能照亮世界。



但有一個夢 不會死 記住吧

寫於六月四日/ 2010

4.26.2010

你想告訴我些什麼?


















我遇見你 是最美麗的意外

以為是彩虹,原來,你的名字叫日暈
真亦假時假亦真

想告訴我些什麼

4.11.2010

未央歌

終於看完了未央歌。
像在乍暖還寒的春日,躺在草地上曬了一下午太陽,
然後由心底綻出一個微笑。

──而且躺的還要是海淀公園的草地,哈哈。
深深慶幸,曾經若有若無地淺淺嘗過,未央歌裡西南聯大的氣息。

於是我覺得自己又有繼續傻仔下去的可能。

手上這本是不小心在舊書店遇上的──在這個時候,你是想告訴我些什麼嗎?
看到書邊的字跡,便很想把它帶回家。
書頁夾了一張電視節目時間表,上面有「跳飛機」。
Google了一下,「跳飛機」在 1976-1980播映,那就是說,這本書上一次被揭開,是在三十年前。
哇噻。
不知道這本書,是帶著個怎樣的故事來到我手上?

關於讀。
用了近三個月,斷斷續續地才看完,破了以前的紀錄。
以前總很快把書看完,一個上午的課k.o.一本衛斯理吧。
但讀完,跟讀懂,是不同的。
開始懂得認真地讀一本小說,已經是Final Year Project的事。
所以呢,如此仰慕我的老闆,不是沒道理的──雖然那也已經是past tense。

這個世界,要讀的東西也太多了。
一本書、一首歌、一部電影、一座城、一個表情、一句說話、一個眼神、一個我。
什麼時候能讀懂呢?
(如果要讀懂一個人,會不會太貪心?)

錢鍾書說,人生是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人亦如是。

4.10.2010

安非他命,關於孤獨與愛。





Mephetamine
me he mine
想將對方變成自己,想成為對方,在對方身上找(到)一個完美的自己。

Kafka 跟 Daniel 一直是點頭之交,直至一次在天后廟相遇,求得同一支簽──自此兩人的命運便連結在一起。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倆是兩個世界的人。Daniel是金融界年青才俊,英俊,文質彬彬,出入蘇豪區,跟朋友都說英文,住的是複式豪宅,開的是法拉利跑車;Kafka是游水教練,還兼職送外賣,健碩,粗枝大葉,住的是公屋,開的是電單車,哥哥是吸毒的毒販,跟家人和(前)女友說鄉下話和國語,最重要的是,Daniel喜歡男人,Kafka喜歡女人。而且,Kafka還有吸食安非他命(冰)的習慣。

Kafka的名字是教他功夫的師父改的,來自村上春樹的書,海邊的卡夫卡()──一個孤獨的少年。對,Kafka是孤獨的,父親屈死,母親昏迷,哥哥吸毒,女友離他而去,他躲在迷幻的世界裡,用毒品逃避鋒利的現實,還有痛苦的來襲,直到遇上Daniel。Daniel 說,自那次在餐廳見到落寞的Kafka,便喜歡上他,他要以愛融化他那顆凍得發紫的心。

海報的tagline是 「沒有戒不了的毒,只有戒不了的愛」。
表面看來是說二人之間的愛,我卻認為是Kafka對愛的需要,或者,對孤獨的恐懼。

導演用了很多意象,還有視覺效果,去表達Kafka的孤獨。

Daniel說,也許當那條橋接通了,二人的心就能接通。

Kafka接受不了Daniel,於是躲進洗手間,你喜歡我些什麼?最後,Kafka還是打開了門讓Daniel走進來,走進自己的心。

Kafka是墮落凡間的天使,完美得如Michelangelo的 David(泳池那個叔叔說的),卻遭受種種折磨,沒人明白他的痛苦跟孤獨,甚至是Daniel。因為曾被雞姦的痛苦經歷,無法將自己的身體交予Daniel,Kafka為此深感痛苦。於是他只好以毒品來止痛。得不到愛的痛。

其實Kafka才是這部電影的男主角。
電影充滿了Narcissus的意象──當游泳教練的Kafka,比賽游水,在花灑下擁吻,還有片末水中的掙扎跟相遇。
有人說,homosexuality其實也是Narcissism的一種,而Kafka,就在Daniel身上找尋另一個自己──完美的自己。(至於Kafka的哥,就是他自卑黑暗的自己。)

Daniel漂亮,深情,聰明,有錢,對Kafka百般包容,完美得不像人──但Daniel一定得完美,因為他代表Kafka完美的自己。

隨著二人感情進展(well我不覺得電影有表達過,完全以時間推斷),Kafka跟 Daniel不自覺有一部份變成了對方,例如說話的方式:「哦,咁嘅」(哦,是這樣),「好死嘅啫」(簡單得很)。

Kafka說:「我喜歡你,因為我可以成為你」。

但最後,通往孤島的橋還是沒有通,而Kafka就在那接口跳下去死了。
Daniel , Denial,完美的自己拒絕了他。

安非他命。
難道這不是他的命?
第七十九簽,求的東西不同,所以,縱求得同一支簽,結果也不同。

xxx

同情的理解完了,以下是發惡時間,因為電影實在太爛!
在玩別的東西前先給我老老實實把劇本寫好行不行?!
故事單薄,視覺效果滑稽,人物平面。

不知怎的就愛得這麼深(好吧你可以說愛情沒原因),但二人的感情總得有些鋪墊吧?Daniel對Kafka的愛,是不是可以多一點深入描寫?看到Kafka不能自拔,總得有些表情行動什麼的吧?要是愛得這麼深,為什麼會在Kafka最需要他時仍堅持回澳洲?還有,Kafka吸毒總有毒癮發作的時候吧?Kafka被雞姦那場也很勉強,姦不成女的就姦男的,太隨便了吧?還有,就這樣由醫院逃出來跳下去的結局,也未免太兒戲。而且Daniel也太完美了吧?完美得平板。

鏡頭平淡無味--well 都有嘅,鹹味囉。
如果有助劇情表達而且拍得好看,我會很歡迎,可是不要為做而做!
聊個天也要裸體,有點嚴重了吧?
而且性愛的鏡頭也不必要地長,對劇情表達沒貢獻(c.f.色戒)
那就拜託不要浪費電影篇幅(你只有百多分鐘耶!)跟觀眾的時間。
朋友說:進場看這戲跟到米埔沒分別,都是觀鳥團而已。

電影用很多視覺效果(我猜是)想呈現吸毒後的迷幻世界,還有荒誕的夢境。
但故事單薄的後果,就是讓這些視效都變得十分滑稽。
例如Kafka臨醒前那個夢,對白有點老套也還算了(「你的心在一個男生那兒,得拿回來才可以上天堂的呀」),更搞笑的是Daniel 真的捧著個銀色的心以Superman的姿勢在天上飛。
然後我真的忍不住在戲院笑出聲來!哈哈哈哈!

結論是,導演想說的也許很多,意念也許很好,但不論劇情,對白,視覺效果(喂喂C.G.也不便宜啦,資源用來請個好編劇還比較好),都給人眼高手低之感。
(btw, google了一下,Kafka的原形是否就是彭冠期本人?)

還有,很想跟導演說,我們知道Kafka死了啦,那個19xx-2009的字樣,會讓我們覺得你在侮辱觀眾的智慧好不好...

3.23.2010

It's just an adventure, nothing to be afraid of.


剛看了 A Single Man,拍得很美的一部電影。
離開的時候,走了一條新的路。
春天晚上的油麻地果欄,霧很大,很不真實。
像在夢境中,路看不到盡頭。
注視,不同的注視,然後我發現街上的人眼神空洞,其他呢?
不知道。

眼睛,眼睛代表什麼?
最近怕看別人的眼睛──在看人的同時對方也在看你。
我心澄明如鏡,或我的眼睛還沒到會說話的地步,急什麼。

記住一個人,由眼神開始。

剪接得太快表情還沒看清已完了這個鏡頭,看不清。
水中的掙扎。

這個結局也滿不錯,最少有過 moment of clarity
它總是在你毫無防備時悄悄的來,連來襲也說不上,只是很平靜的,
It comes.

也許我們都只是Charley?
George也不錯。
我們都只是凡人,但凡人也有選擇的空間,雖然不很大,像George的車廂那麼大?
不知道。

Jim and George都死而無憾(well最少眼閉吧)。

什麼都有答案的人到頭來卻是傻瓜。
我不要相信這是個驚天大騙局。慘過雷曼。

或者,being a is part of the ultimate answer?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看,不寫下來做練習怎麼行?

去游水,why not?
就算是驚天大騙局,玩得開心已經十分不錯。
It’s just an adventure, nothing to be afrai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