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2013

邂逅 Alice Munro


  從台灣回來,知道Alice Munro(艾莉絲.門若;《蘋果日報》譯芒羅,應是跟內地譯法,嘖)得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對文學認識不深,也不知道村上再次失落文學獎是否可惜,但Munro得獎,總是為她高興的。很感謝這位作家,讓我知道文字的力量,能讓人重新觸摸這個世界的質感。

  當年的大學畢業作,譯的正是她的短篇小說。

  已是數年前的事,當年連她本人都沒有個正式的中文名字,何況著作的中譯。畢業作得選譯20頁文學作品,本來選的書被老闆(指導教授)歧視,直接當掉,著我Ian McEwan(寫Atonement的大叔,這部小說後來拍成電影《愛.誘.罪》,女主角是Keira Knightley)或Alice Munro二選一。

  最後選了Alice Munro。原因說出來是要讓人笑的,因為她的用字較淺白,句子較短,我比較看得懂啦。McEwan的連理解都有困難何況要翻譯?!

  如意算盤是可以少查一點字典,想不到譯得死去活來,幾乎要了我的小命。但自此開了眼界,我的世界又闊了許許多多。

  要讓原文在另一種語言中重生,譯者得讓自己成為最了解原作者風格的人。自問武藝低微,但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師,執著我的手邊學邊譯,譯得出來的,大部分都是老闆教的。

  剛才Google了一下,門若沒什麼中文的介紹,所以很想用我僅有的小小知識,跟大家分享一下她的世界。

  好了啦論文模式開始了──原文來自當年交的功課,稍作刪潤。

  門若的小說,以地方色彩濃厚著名,常出現加拿大的地名,如西溫哥華 (West Vancouver)、獅門橋 (Lion Bridge) 等。其文字清簡,句子也不長,但用字極準,往往一詞多義,惟無論哪一層意思皆與文本相合,潛文(sub-text)很豐富,極有深意。例如譯過的短篇What is remembered《憶往事》中,角色的名字皆有意思(如瑪莉安(Meriel)即如海洋般閃亮的女孩,而皮雅 (Pierre) 則為石頭之意),自有深意。

  門若的故事情節簡單,例如《憶往事》只是講一個平凡的老太婆回憶少婦時代紅杏出牆然後瞞過丈夫返家的故事,完。情節其實好悶。哈哈。她寫的都是跟你我他一樣的平凡人,做一些你我他一樣會做的平凡事,沒有TVB式的女主角總遇到炸彈(卻總炸不死)的驚險刺激,但人性的變化都在生活日常中,很深刻。(而且,我們正是真實地生活在這個平凡的世界吧。)

  表面波瀾不驚,看似淡然,卻以在場景描寫中暗藏豐富意象,好看在心理刻劃,而非情節。因此要看懂她,語氣的捕捉至為關鍵。以譯過的小說為例,敘事者是對生活有充分體會的老人家,以世故的智慧,回首前塵。因此,譯文須再現其娓娓道來的口吻──回望年青時的自己,抽離中又帶點憐惜。此外,作者經常轉換語氣,以表達不同角色不同的心理狀態。

  原文意象頗多,翻譯時需小心保留,如死亡、主角的白色阿麻布裙(裙上的摺皺暗示主角的出軌)、肉體、浪、船及酒店等的意象。意象於門若的作品極為重要,因她常以現實的細緻描繪,投射出一個潛藏的內心世界 。

  門若用的字有時很冷僻,句式也很特別,小說也擅於打破日常約定俗成的陳規,令讀者重新思考既有的價值觀。(這個很抽象,看了就懂)

  好了論文模式完了。

  要一個黃毛丫頭用老太婆的語氣講一個中年阿姨紅杏出牆的故事,常深夜獨個兒對著字典抓狂。每次踏著老舊的樓梯,到老闆在閣樓的辦公室敲門,總戰戰兢兢。還記得踩在木板上的聲音,跟陽光穿著窗花灑落桌上的圖案。也記得老闆對我抓狂的表情,哈哈。但過程中,卻像鬼上身似地體會到一點不屬於我這個年紀閱歷的心思。每次譯完一點,聽完老闆講解,捧著譯文關上門的一刻,覺得我的世界又闊了一點點。

  很感謝老闆給我選了這個作家,也感謝Munro。老闆常數落我心思簡單(說白了不就是白癡嘛),而Munro的世界看似輕巧,卻很多弦外之音,也讓我學著長個心眼兒。老闆說,文學,像有人捉著你手摩娑一塊石頭,讓人重新觸摸這個世界的質感。

  又Google了一下,看來門若的作品沒什麼中譯本,下一篇附上N年前的譯作What is remembered《憶往事》,謹供參考。學那些日/英語字幕組的大神們寫一句:原文版權屬Alice Munro所有,只作教學交流用途,不要告我啦。要轉載的話請注明出處是這裡。譯過一次,才知道譯文學作品還真不易,之前看過不少出版社的翻譯讓人吐血,希望門若遇到一個好譯者,不要浪費了她的文字。

  又,現在回看譯文,深感老闆給的分數還真對我太好。翻譯必然為一反映 (refraction),而這次翻譯,也是彼時彼刻的我的一個反映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