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013

千里共嬋娟,或七張月餅劵

  是日中秋。

  曾有一段時間好嬲個月亮。那時候公公離開不久,其實嬲的是全世界,為什麼公公消失了,這世界仍運作如常?為什麼有公公的世界跟沒有公公的世界竟沒分別?地球仍如常轉動,星星月亮太陽閃耀如初,只是我的世界不再完整。腦海裏常播著岑寧兒唱的End of the World。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I wonder/ Why everything's the same as it was/ I can't understand, no, I can't understand/ How life goes on the way it does



  看到滿月,好嬲。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

  後來才漸漸釋懷。月圓月缺,花開花落,都是常態。由是學懂珍惜與所愛的人賞月的時光。



  喜歡聖誕快樂生日快樂新年快樂,但不太喜歡中秋節快樂,還有端午節快樂。中秋可以快樂,但一來中式節日用西方的「快樂」很奇怪,二來「快樂」太平面單一,把中間的意義都抺平。例如中秋節要跟親人「團圓」,還有端午節其實是紀念屈原的,紀念死人的節日用來「快樂」,小心他晚上入夢找你,拿投江抱的大石砸你的頭。
  
  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快樂」,背後是種消費主義式的享樂。

  除了聖誕,自小不喜歡過節,包括中秋端午清明重陽做冬農曆新年。(新年好一點因可以逗利是。)總認為那些傳統無聊得很,例如月餅/糭又貴又不好吃,卻要買來買去送來送去,最後各人家裏都有N盒。於是過節後的兩星期簡直是惡夢,每早都得吃半個月餅/糭當早餐。

  其實沒人用鎗指著你的頭迫你一定得買月餅/糭,大家都不送不就省事了嗎?後來漸漸覺得,正因沒人用鎗指著你的頭逼迫你,這些傳統才有其價值。在facebook上一click便可以unfriend的雲端年代,用一些老套到爆炸的 routine,把人與人之間那條脈絡畫出來,把你拉回地球表面。咬一口月餅,滯到不想吃第二口,蓮蓉甜膩,卻踏實。

  送/收月餅,是人情的give and take,是上一輩表達關心的方式。仍覺得好麻煩,好無謂,徙錢,但今年給母親大人買了七張月餅劵。只要她喜歡。

  雖然不大喜歡說「中秋節快樂」,但今晚收到千里之外傳來的一句「中秋節快樂」,也不禁綻起一個大大的笑容,回了句「中秋節快樂」。(然後被蹊落「普通話又爛了這麼多」,嘖。)

  於是明白,說「中秋節快樂」,大概等於母親大人送月餅,都是表達好意的祝福。

  一直很喜歡蘇東坡《水調歌頭》的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散落地球不同角落,可是看的還是同一個月亮,也就不那麼孤獨了啦。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